最近常常會想起一句話:
小時候哭著哭著就笑了,長大後笑著笑著就哭了。
大人的世界,其實真的好難懂。
要追求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所以長大後的我們,變得越來越難取悅。
因為往往很多時候,我們都在追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卻沒能停下腳步看看那些已經在身邊的。
而有更多時候,我們總是會說:要向前看。
不要停下來,要不斷向前行,所以我們的眼光,總是定晴在那些還沒有得到的事物上。
所以分手了,我們會哭,我們會喪失意志,因為我們看著那個已經不屬於的愛人,卻沒有回頭看看始終在身旁的親友及家人,
然後我們追求下一段感情,用盡全力去愛那個人,卻沒有審視自己,沒有先從愛自己本身做起。
書局裡,有數不清的兩性書籍,都是那些在教愛情攻略、情人永遠保值、如何成為幸福的人、了解對方在想甚麼等等之類的。
衝動之下我也購買了好幾本,因為心裡不平衡。
覺得這些東西學起來,是不是以後我就可以得到幸福了?下一段感情就不會再發生同樣的錯誤。
結果看了幾本之後發現,心情有點鬱悶。
比較了一下那些對付男人很有手段、感情中總是站著上風、讓男人心心念念搔癢難耐的,介入別人感情成為第三者又被扶正的我們俗稱壞女人的腳色。
跟那些陪伴左右柴米油鹽醬醋茶,凡事為對方著想,一心一意想要給對方最好的,時時守在身邊隨傳隨到乖巧的好女人特質。
顯然我們都知道在感情裡比較勝出的是哪一種類別。
然後你會有點不爽,看的途中會越來越覺得,其實談感情,就想一場遊戲或是在玩蹺蹺板。
坐穩天平的兩邊,那邊放得過重就會失衡了。
當然你很清楚,因為失衡的愛情,始終是不公平的,又怎麼能走得長遠幸福呢?
但為了談所謂的好的愛情,就要把自己變得不像自己這樣合理嗎?
這也充分的解釋,為什麼有些書我上網查了書評後,被批評得體無完膚。
愛情,可以不是一場遊戲。
但是這些書的核心價值,卻都圍繞在很間單的觀念上,那就是--愛自己。
這是一個很不簡單的議題啊....
否則,怎麼會有這麼多作者花大把時間把這麼簡單的概念寫成幾萬字的書,又為什麼明明這麼清楚明瞭我們還要花錢買書回來看別人怎麼教我們愛自己。
特別是當有更多時候,你看了還是沒懂或是做不到的時候...
只是終究,我們會明白....別人可以任意的對你,但是只有你不可以任意地對待自己。
因為當那個人不再愛你,你必須要為自己挺身而出,幫自己走出更美好的生活...